來源:Cayusa@flickr, CC BY-NC 2.0
過去五十年來,官方發展援助(ODA)改變了很多。ODA起源於冷戰,當時,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每年拿出約600億美元資金,接受援助的國家則被稱為「後進國家」、「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最近則被稱為「新興國家」。
事實上,近幾年來,如何定義受助國變得越來越值得商榷。英國在討論是否停止對印度的援助,後者是當今第三大資本流入國,也是英國最大製造業雇主塔塔集團(Tata Group)的母國。類似地,歐元區國家眼巴巴地望著中國幫助它們克服債務危機,但中國卻是老牌受助國,如今甚至持有2.5兆美元美國國債。
此外,發展本身也被重新定義,政策焦點轉移到良好治理、透明度、可問責性和人權上。
如今,是時候重新審視ODA體係了。畢竟,援助國受困於債務和停滯,而受助國的成長速度比援助國快上許多倍。
1969年,加拿大前首相皮爾遜建議,到1975年,先進國家應該將GDP的0.5%用於ODA,並將這一比例逐漸增加到1%。儘管挪威、瑞典、丹麥荷蘭和盧森堡已經實現0.7%的目標,但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這一比例從1960年的0.5%下降到了今天的0.3%。英國承諾拿出國民生總收入(GNI)的0.7%,但在援助誰的問題上爭論不休。美國每年援助規模為300億美元,絕對數量為世界之最,但佔GNI的比重還不到0.25%。
但是,儘管國際組織鼓勵增加ODA支出,援助國國民卻越來越抵制。批評者指出,這筆錢並沒有到達真正需要它們的人手中;援助造成了依賴、從而有害於受助國;而且援助國自己國內也需要援助。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