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拒調高證所稅課稅門檻言猶在耳,藍營慘敗後卻變調,也為公公併、房地合一、財劃法,投下一個巨大問號。
財政部長張盛和強調,大戶條款的課稅門檻要視金管會評估而定,但大戶條款不宜廢除,仍應實施。 (攝影者.張家毓)
儘管九合一選舉前,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為了台新金併彰化銀行懸而未決,高分貝嗆政府,但選後的十二月八日,彰銀召開股東臨時會選出九席董事,結果仍由官股大獲全勝,一舉拿下六席,包括四席董事、兩席獨董。
反觀原本有五席董事的台新金,這次只拿下三席,可謂慘敗,未來不但無法以子公司方式編列彰銀合併報表,還必須認列一百四十八億元損失,甚至可能被迫限期出售持股,台新金控總經理饒世湛黯然表示:「彰銀不再是台新金子公司,這是不爭的事實。」
多年來,彰銀第一大股東台新金想購併彰銀,但掌握彰銀泛公股股權的財政部,卻以「不圖利財團」為由,始終不肯點頭。這次彰銀董監事改選結果,不僅宣告台新金併彰銀正式破局,也代表二○○四年扁政府推動第二次金改以來,「民併公」(民營金控購併公股行庫)的政策目標,因缺乏實際案例,形同具文。
公公併雜音多
公股自己都不看好
不僅「民併公」遙遙無期,就連馬政府提出「公公併」(公股行庫購併公股行庫)現在也喊停,可說這十年多來,無論民併公或公公併,均一事無成。
政府去年拋出「公公併」議題後,各界雜音不斷。選舉前,財政部長張盛和公開表示,非泛公股的民股代表皆無意願,導致公公併進行不太順利,才確定今年無法拍案。
如今執政黨選後大敗,各界更認為,此政策要落實,恐遙遙無期。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質疑:「政府迷信『大就是美』才想推動公公併,問題是合併後規模變大,績效也會提升嗎?」某位被點名參與公公併的金控高層也透露,內部評估公司的獲利狀況和經營績效,確實不認為參與公公併是加分。
事實上,財政部被質疑「玩假的」重大政策,並非只有公公併而已,許多政策都有前後不一的問題。執政黨選舉慘敗後,財政部對先前所推動政策的一切堅持,彷彿都變了調,最先做出退讓的,是證所稅「大戶條款」的十億元課稅門檻。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Want something else to read? How about 'Grievous Censorship' By The Guardian: Israel, Gaza And The Termination Of Nafeez Ahmed'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