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日經BP社
提供
矽谷的風險企業正在熱切關注日本的街道小廠。矽谷看好的是日本街道小廠工匠樸實無華而又絕無僅有的加工技術。二者如果聯手,甚至有可能威脅到日本大型製造企業的地位。
在網路和環境技術等最尖端領域不斷孕育創新的美國矽谷企業,機械加工手藝生生不息的日本街道小廠——看上去毫無關聯,但二者的合作或將為世界製造業開創出新的潮流。
「咔噠咔噠咔噠……」
位於茨城縣常陸大宮市某住宅區的街道小廠傳出輕快的聲響。這裡是製造電子零件和精密模具的野上技研(總部:東京)的工廠。工人通過轉動把手,精密地調節部件的位置切削金屬。在採用電腦控制的自動工具機佔據主流的今天,這個場景似乎有些「過時」。
然而,突然有一天,該公司接到了來自矽谷的聯繫:「我們希望將貴公司的產品應用於EV(純電動汽車)電池」。拋來橄欖枝的是EV風險企業中的梟雄——特斯拉汽車。
特斯拉看中了野上技研自主開發的切膜器。使用方法與文具中的打孔器相同。只要把薄膜夾在切膜器中按下把手,就能切割出各種不同形狀的片材。
在野上技研的工廠可以看到工匠熟練操作手動磨床的景像。特斯拉汽車將野上技研開發的切膜器運用到了鋰離子電池的研發。
特斯拉與野上技研接觸的契機,源自於一位跳槽到特斯拉的鋰離子電池研究人員。這位研究人員在之前任職的歐洲研究機構曾經使用過野上技研的衝床,為了「繼續使用野上的衝床」,所以向採購部提出了購買的申請。在這位研究人員看來,對於特斯拉的EV,要想提高電池性能,野上技研的技術實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工匠的感覺才是「高科技」
切膜器用來加工鋰離子電池的電極和隔膜等部件。此時,切膜器性能的好壞,取決於能否準確切割金屬箔和薄膜等材料。材料越薄,就可以疊加越多的層數,雖然電池容量大,但使用切膜器很難準確進行切割。
這可以用使用通常的打孔器在紙巾上打孔做個比方。將紙巾放入打孔器並按下把手後,紙巾上要嘛沒有孔,要嘛會出現鋸齒狀的毛邊。這是因為上下模具咬合的縫隙大於紙巾的厚度。對於鋰離子電池,毛邊是致命傷。不僅會導致短路,還可能發展成召回(回收並免費修理)問題。
野上技研的切膜器解決了這個課題。模具的咬合縫隙不到5微米,遠遠小於其他公司的產品,而且縫隙均勻。這要歸功於開篇介紹的手動機械加工。該公司的代表董事野上良太說:「採用電腦控制的自動工具機(模具表面存在凸凹,因此)不可能實現。這要依靠工匠精湛的感覺。」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