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老故事 新精神
2015-03-23 03:29:29 經濟日報 吳仁麟
在西門町的小店裡,認識了一位20出頭歲的年輕人,我們不經意地聊起他老爸,他身旁的朋友忽然笑了起來。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笑,不是嘲笑,也不像讚許或尊敬,讓我一時摸不著頭緒。
他說,他老爸自從幾年前退休之後,就一直過著某種如同志工的生活,到處宣揚「八百壯士」的故事,希望有更多人把這個故事寫成書或拍成電視與電影。
從他的口氣聽的出來,他老爸做這件事所得到的反應並不是很熱烈。
而他這個做兒子的,就很天經地義的成為另一個志工,協助他老爸傳播八百壯士的故事。
他和他老爸之所以投入這件事,是因為他們家是八百壯士的後代,他爺爺是八百壯士其中的一位。
我很好奇,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八百壯士?即使知道又會有多少關心?
對台灣的四、五年級生來說,那是每個人都會在小學課本讀到的故事,以故事的本質來說,真的很令人動容。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國國軍謝晉元團長,帶領800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50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大夢。
這樣的歷史巧妙地連結了兩塊土地上的人,對於兩岸人民格外具意義。
我上網看了年輕人老爸在網路上發表的關於八百壯士的故事,發現那些文字和圖片都像是給專業歷史學者看的,自然引不起一般讀者的興趣。
我忽然也想起,2011年在日本出版市場大賣450萬本的《永遠的零》,這本暢銷書完全是為年輕世代讀者量身設計,故事主人翁是20多歲的失業青年,透過尋訪外祖父的人生去回溯二次大戰日本零式戰機飛行員的心路歷程。
由於這故事打動太多年輕人,在2013年還被拍成電影,除了賣出好票房也帶動更多日本年輕人關心上一代的人生。
除了八百壯士,從1949年之後,兩岸有太多動人的故事。將來,如果能有個平台來整理,把這些故事化為暢銷書和影音內容產品,相信除了能創造好票房,也能讓一張張時代的容顏引領年輕一代走向未來。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